概念化植物园建设:田纳西大学植物园访问记
田纳西大学
2018年10月,由于和美国一个全物种覆盖的组织DLIA(Discovery Life of America)合作,短期访问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一个月。我所访问的组织位于田纳西州,大烟山西侧,所到之地为诺克斯维尔市。田纳西大学就位于这座城市。
之前并不熟悉田纳西大学,来到诺克斯维尔才慢慢有所了解,并先后两次访问了田纳西大学的植物园。诺克斯维尔貌似就几十万人,规模不大。有朋友说,美国喜欢把大学建在小城,田纳西大学就是这样的,其城市建设主要就围绕着田纳西大学展开。田纳西大学历史悠久,农学、兽医等生物学专业小有名气,校园靠近田纳西河岸的一侧就属于生物类专业区,植物园就坐落在河岸边上,面积很小,植物种类也不多,主要就是用来教学。据说,诺克斯维尔市还有另外一个植物园,但我们尚未去拜访。
先说一说田纳西大学的植物园。第一次去拜访,是第二天到达之后需要进城参加筹募资金活动,早上有一段闲暇时间,因此就去校园溜达,偶然间便到了植物园,匆匆观看一圈就离开了。总体感觉,植物园很小,但管理的还可以,每个植物园都有标牌,园区设置有香料园,蔬菜园、儿童园等等,科普解说牌和艺术氛围等做的还可以。第一次观看田纳西大学植物园,只是觉得到了植物园特别有感情,可并没有太多深刻印象,遗憾时间匆忙,没有看尽兴。
过了几天,DLIA又联合田纳西大学几位生物学老师,在学校举行公众科学项目生物大搜查活动Bioblitz(一种鼓励参与者探索发现,并记录生物多样性的活动,我将另行介绍),我们又到了田纳西大学校园。此次空闲较多,我乘坐校内公交去植物园看了两个小时。这次我一人慢慢观看,步行穿越研究区域到达植物园,看到了不少有趣的主题植物园设计。
田纳西大学植物园部分区域与艺术景观
(上:儿童园、中:亚洲艺术、下:厨房里的植物)
首先,在植物实验室旁边,植物园一侧,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。植物学系的几位教授合作,将其改建成切诺基印第安人药用植物园,设计精致,别出心裁。切诺基是分布于大烟山地区的一个印第安人支系,具有上千年的历史,而且拥有文字,对周边植物如数家珍,如同我们的傣族一样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。美国人虽然科学厉害,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当地的动植物知识,文化主要以分类学等科学文化为主,公众并不是很感兴趣。这个区域在原有基础上(之前是一个教授设计的一个什么园)栽种了几十药物植物,做了一些公园式的设计,方便人们休闲静坐,每个物种都有图文解说,标注有切诺基语,用途和拉丁等,其中一侧植物较大,设置成为“切诺基人的崇拜之地”,类似于傣族的“神山或竜山”。园区虽然不大,但紧靠植物学实验室,学生可以很方便的理解当地人的植物文化,可谓一妙笔。我们的(傣族)民族植物园与之设计思想一致,可以说完全与先进的设计理念相符合,不过解说做的不够,还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切诺基印第安人药物植物园
切诺基药用植物园景观
切诺基印第安人神山
然后,我又进入田纳西大学植物园细细看了看。这次看到了更多的细节。他们还有类似于裸子植物区,岩石园,日本和中国风格的一个草花区,以及一个由美国玉簪学会捐赠的玉簪园艺植物区。由于是教学植物园,似乎并不侧重于物种保存,因此艺术品(各式雕塑)和座椅特别丰富,也有很多户外教学的场所。管理上,很多小区似乎都是由志愿者管理,上面都有一个小牌子,写着谁谁谁在管理这片植物。虽然似乎人员不多,但美国种植东西都是用铁皮隔开,种植的土壤都是黑色的腐殖质,看起来挺专业,植物也长得很好。
田纳西大学温室
来到植物园的另一侧,有一群温室(很人性化设计的温室,都配有办公室和储藏间等),其中有一幢房子是环境与景观设计实验室。这个片区也很有趣,有几个主题展区值得了解。一个是植物搭配与设计展示区,有三四个圈,分别告诉参观者,家里的植物该如何高低错落的搭配,如何选物种,以及有电线的地方该怎么修剪等等,以植物设计与家居环境的方式来建设植物园,这个区刚好也在实验室门前一些,相得益彰。
植物园边上的环境与景观设计实验室
第三个作品是环境与景观设计实验室门口的雨水花园。美国倡导环境友好型建筑与设计,将其分成几个等级,貌似第三个等级就是利用雨水等造景,形成雨水花园,不仅可以利用雨水,净化雨水,而且可以美化环境。我曾经参观过美国一个一级环境可持续的建筑,在电力、光线、温度、雨水、绿化等都是完全自主循环,这个比较小,而且似乎管理的一般,但设计理念值得中国很多单位参考。
雨水花园
不同高度景观配置展示
(左:低矮植物配置、中:高低灌木配置、右:景观设计解说牌)
第四个作品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主要农作物训化与变迁展示。这个作品其实就是道路一侧的绿化,同样位于环境与景观设计系门口的走廊一侧,但立意精巧,令人佩服。这个小区由环境与景观设计系和古民族植物学(Paleoethnobotany)、人类学系等多位人员设计完成。它传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,就是古老的印第安人最早是以藜菜(伯兰德氏藜 Chenopodium berlandieri)为主食的,后来被中美洲传入的“作物三姐妹”(玉米、豆类和南瓜)所取代了,近现代之后才变成我们现在的食物。这三种植物种植在一起也很有趣,玉米为豆子提供爬架,豆子根部固氮为玉米和南瓜提供营养,南瓜叶片可遮荫保持土壤水分,叶边缘可防一定的虫害,三个在一起就像三姐妹一样。参观者可能看了之后可能会大呼,原来老祖先吃的是这种“杂草”(美国东南部是作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地之一),不禁感慨自己太幸福了,原来物种变化对人类文明影响这么大,也同样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。
古印第安人栽培作物演变展示的设计思路
路边的植物三姐妹展示区
中美洲引进的作物三姐妹:玉米、豆类与南瓜(网图)
总体上,田纳西大学植物园体量比较小,植物种类也不多,但一些艺术设计,参观舒适度,以及概念性园区的建造还是小巧精致,有的甚至堪称别出心裁。西方发达国家的植物布置和园区建设,正在朝着概念化,精细化发展。一些没有经济实力承担植物专类完全收集的植物园和公园,特别在这方面下功夫,如我们所拜访的DLIA也和大烟山国家公园在游客中心造了传粉昆虫植物园区,以本土植物吸引传粉者,来进行环境教育。这些概念性的植物园区,展现的不仅仅是对碎片化的小区域和街角旮旯的充分利用,也展示了自然科学从经典分类逐步过渡到生态学、保护生物学、人与自然关系等学科的一种建园理念变化,值得国内同行门思考、借鉴和学习。